
顯微根管治療|精準守護每一顆牙齒的最後防線
顯微根管治療,是用顯微鏡輔助進行之根管治療,一旦牙髓神經因蛀牙、牙周病、外傷等因素遭受感染,就會需要進行根管治療,亦即俗稱「抽神經」,恢復牙根周圍組織健康。
由於根管治療須深入牙齒深處,且根管結構較為複雜,顯微根管可以透過高倍率的顯微鏡,搭配超音波器械,補足光源,清楚看到牙齒深處,改善傳統根管治療僅能靠醫師肉眼辨識之問題。

(1) 減少治療死角,將牙髓組織清潔地更乾淨
(2) 精準治療,減少對健康齒質破壞
(3) 提高牙齒保留率
當牙髓腔遭細菌入侵,不能只有清除被感染的部分,而是需要透過根管治療,清除牙髓中壞死、發炎組織,再以填充物封填,才能有效避免細菌再度破壞其他組織,改善疼痛、保留牙齒。
顯微根管過程會不會痛其實因人而異,不過醫師在治療時都會施打局部麻醉,幫助減輕疼痛。
(1)特殊型態的根管,例如C型根管、特別彎曲的根管等。
(2)根管鈣化:根管鈣化指的是牙齒因長期受到刺激(如蛀牙、外傷、冷熱刺激等)使根管管徑變窄。
(3)高難度的根管治療:例如蛀牙較深、牙周病變感染等。
一般根管治療需回診1到4次甚至更高的次數都有可能,每次約30分鐘。惟顯微根管通常花費時間較長,且依照不同嚴重程度與難度,顯微根管次數需2至6次,而每次約需1小時,所以必須採約診方式進行。
1. 在進行顯微根管前,需要經由醫師看診與拍攝X光片,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及治療的部位。
2. 顯微治療過程中,醫師會根據病患的狀況,適量施打局部麻醉。
3. 先清除表面已被蛀蝕的部分。
4. 擴大牙髓腔,直到能清楚看見牙腔。
5. 清除牙髓腔內發炎或壞死之組織。
6. 利用顯微儀器與根管銼針,仔細清除牙髓死角,阻止細菌擴散。
7. 清除完畢後,以填充物將根管封填。
8. 醫師通常會評估再套上牙套,保護剩下的牙齒部分。
若是進行傳統根管治療,健保是有給付;惟若進行顯微根管治療,就需要自費,目前健保沒有給付顯微根管治療,且依照嚴重與複雜程度不同,需要負擔費用也會有所差異。
有些患者會擔心,顯微鏡根管治療會失敗嗎?其實任何治療方式都存在風險,惟由於有顯微鏡輔助,顯微根管已可大幅提升成功率,成功率能夠達到9成以上,比一般根管治療成功率7成來得高。
1. 每次進行顯微根管後,都可能會有疼痛症狀,須依照醫師指示按時服用藥物。
2. 由於顯微根管後的牙齒結構已經不如以往完整,醫師通常會評估套上牙套。在套上牙套前,應避免使用此顆牙齒咀嚼,避免細菌感染或牙齒斷裂。
3. 若術後持續劇烈疼痛,應立即向專業醫師求助。
4. 養成良好的牙齒清潔習慣,每半年定期洗牙與追蹤牙齒健康。